據社科院測算,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約為13萬元。社科院稱進入城鎮的個人每年平均需支付1.8萬元生活成本,還需一次性支付10萬元左右的購房成本。假設公共成本是由政府來出錢,每年解決2500萬人的城鎮化,政府每年一次性投入約6500億元。(《21世紀經濟報道》3月18日)
  中國的城鎮化,不是房子的城鎮化、而應該是人的城鎮化。有人將之概括為“農民進城,資本下鄉”。進城自然就要成本,就像不少農民說的,城裡“除了空氣免費,其他都得花錢”。各地早有自己的算盤,譬如“山東農民進城人均公共成本18萬,住房成本占比重最高”等。此前有人說,20年內,中國將有近5億農民需要實現市民化,以此來測算公共成本,恐怕真的會非常嚇人。
  農民進城,自然要分蛋糕,自然有人不大樂意,因為公共資源總是個定量,譬如醫療、教育等優質資源,僧多粥少。“這就像坐電梯,上了電梯的人不願意電梯多停樓層,也不願電梯再進人。”於是,農民進城成本就成了一張醒目的牌,藉此提醒地方部門要“悠著點”、“慢著點”。
  “農民進城成本”真那麼可怕嗎?事實顯然並非如此。2013年8月,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曾斷言,“農民工進城的成本,財政投入並不大。”以重慶戶改的經驗為例,每個農民工進城成本在10萬元到12萬元。其中,1/3屬於政府要拿的錢,2/3屬於社保。社保裡頭,其中有1/2是企業要出的,1/2是農民自己要拿的。上述支出還不是當年支出,所有這些成本都要分十年,等於平均每年一個農民工的進城成本是一萬元,而這個一萬元還有70%是由企業、農民承擔,剩餘的三千多才是由中央、省級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擔。
  凡事談成本,自然不能不說收益。國家統計局1月20日公佈的數據顯示,2013年末,中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升至53.73%,比上年提高1.16個百分點。當前世界主要經濟體城市化率都在75%以上。這起碼說明,中國城鎮化還有很大空間。據權威測算,2001年到2011年10年期間,城鎮化每提高1個百分點,拉動投資增長3.7個百分點,拉動消費增長1.8個百分點。甚至有經濟學家認為,城鎮化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可以替代出口10萬億元,未來5年,如果城鎮化進展順利,我國居民消費規模會從不到20萬億元提升到30萬億元,投資的需求規模或達40萬億元。這對於轉型中國的宏觀經濟來說,是扎扎實實的內需。
  成本當然是支出、是負擔,但推動中國農民進城、推進中國城鎮化進程,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社會命題。讓農民帶著錢進城,讓城市福利均衡化、公平化,“農民進城成本”就不至於成為橫亘在歷史大勢與公民權益面前的一塊頑石。  (原標題:“農民進城成本”到底有多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u87vunet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