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慧敏
  因為我家就在中山公園附近,打小,它就是我們這些孩子們瘋玩的地方。公園裡的小河邊我們撈過小蝌蚪,草地貸款上我們打過滾,樹叢深處我們躲過貓貓,腐葉下我們挖過蚯蚓……其實,何止我熟悉中山公園,上海人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中山公園的。不過,你要是問中山公園的門牌地址,回答得清楚的人就不多了。在市民的心目中,中山公園就是中山公園,只要說一聲到中山公園去,沒有人會搞錯方位的。
  前段時間中山公園閉園整修,說是要恢複原有的景貌,我一直期待著,為的就是重拾年幼時的記憶,看那些被毀壞巴里島了的建築再現。這不,重新開園的消息剛在媒體公佈,我就乘興而去了。
  在我年幼時,中山公園叫兆豐公園。至於它的來歷與一個外國人有關。那是在清同治年間,英國人霍格兄弟乘著時局動蕩的機會,以低價購買了吳家宅的大片土地,建造起了鄉村別墅,這個地方就叫極司非而花園。在以後的幾十年裡,它幾易其主,直到1914吳哥窟年,上海公共娛樂場基金會向公共租界工部局建議:購買兆豐花園以建成上海西部租界公園。這個建議得到工部局納稅人的一致通過,於是,他們又購買了兆豐花園及鄰近8.2萬平方米的土地,在原有樹林和綠地的基礎上再佈置成一個風景園,花園也易名為極司非而公園,亦稱兆豐公園。
  我出生後不久就認識中山公園了,父母抱我去公園裡曬太陽,父女倆還在離大門口不遠處的大鐘前留了影。這口大鐘是上世紀二十年代帛琉從山東路上的救火會搬移過來的,它是上海灘最早的報火警鐘。
  後來,這口鐘從公園裡消失了,也不知去了哪裡,可是,因為西裝外套父親抱著我在大鐘前照的像片至今還珍藏著,我對這段歷史、這口大鐘印象深刻,這次開園我還特地去尋找了,果然看見原地方立著口鐘,只是現在的鐘比原來的小多了。
  中山公園裡曾經有露天音樂台,那也是遠近聞名的。這個音樂台用大理石建成:大理石亭子,大理石臺階、欄桿、平臺、亭柱,兩側亭壁前雕有兩尊西洋女神像,十分地氣派。這座音樂亭不僅現在吸引游客,當時亦然,每年的6到8月天氣晴朗的日子,工部局樂隊總要在周六下午和周日上午舉辦兩場露天音樂會。於是,禮拜天便是公園最熱鬧的日子了,洋人們結伴入園欣賞音樂會,而上流社會的一家大小也會坐著汽車或者黃包車,穿過愚園路到兆豐公園去聽音樂會,這也成了當時的一種時髦。
  我看到現在的露天音樂台被整舊如舊了,站在它的面前觀賞,我的眼前會浮現出畫面感和滄桑感,讓人流連忘返。
  如今的中山公園從早到晚有很多人在跳舞唱歌,特別是公園外面的廣場上,每天晚飯後擠滿了跳交誼舞的人群。這種熱烈而又熱鬧的氣氛讓經過的人會不由自主地會跟著音樂節拍舞動起手腳,我不知這跟中山公園由來已久的音樂傳統有關乎?
  中山公園依然是我去得最多的地方,不過,在我心目中中山公園的外延早已不是單純的公園了,它是上海的又一個成熟的商業地標。它地處鬧市,又是地鐵、軌交和公交樞紐的交匯站,朋友約會,三五知己小聚,我們都願意選擇中山公園。對我而言,我還有個中山公園情結,聽到這個名字就覺得好親切。  (原標題:中山公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u87vunet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